孔子說:智者樂水,仁者樂山;
智者動,仁者靜;智者樂,仁者壽。
一般人認為這段話的大意是
智者喜愛水,仁者喜愛山;
智者好動,仁者好靜;
智者快樂,仁者長壽。
這樣認為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,還是非常形象而又深刻的。

智者也就是聰明人,
聰明人通達事理,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,
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。
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,仁厚的人安於義理,
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,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。
但是仔細思考,
這樣說似乎又有些不夠圓融。
將智者和仁者截然分開,
將動和靜、樂和壽絕對對立,是講不通的。
智者就不樂山嗎?仁者就不樂水嗎?
智者就不愛靜嗎?仁者就不愛動嗎?
智者就不能壽嗎?仁者就不能樂嗎?
顯然是沒道理的。

所以,我認為,
孔子的話是互文見義。
互文,也叫互辭,
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。
在古文中,把屬於一個句子(或短語)的意思,
分寫到兩個句子(或短語)裏,
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,
就是互文。
古語對它的解釋是:
「參互成文,含而見文。」
具體地說,它是這樣一種形式:
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,
看似各說兩件事,實則是互相呼應,
互相闡發,互相補充,
說的是一件事。

典型的句子如:
「秦時明月漢時關」
實際的意義就是「秦漢的明月秦漢的關」
又如「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星漢燦爛,若出其裏」,
實際意思是「日月之行,星漢燦爛,
若出其中,若出其裏」
由此,我們可以知道,孔子說的是:
智仁者樂山水,智仁者動靜相融,智仁者樂而壽。
再者說來,山水各有千秋,
智仁都是我們追求,即使力不能及,也要心嚮往之。
崔顥有:「青山行不盡,綠水去何長。」
表達的就是這種追求。

當然,就實際情況來看,
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,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。
也就是說,有人更樂水,有人更樂山。
能智、能仁那不是一般俗人的境界,
但是喜愛山水卻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。
大自然總能給每個人神奇和快慰,
在山水的懷抱裏我們的心會多一分豁達和寬容。

( 網路文章 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第一次玩 的頭像
    第一次玩

    第一次玩

    第一次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